【资料图】
7月份金融数据的确不好看,但显然应是底部数据。毫无疑问,克服疫情经济“磁滞效应”的经济政策尚未有效发力,更谈不上体现在经济数据上。但股票市场走势不是取决于经济预期吗?为什么不谈数据背后所展示的预期?相反,我们能够看到的却总是“不及预期”。比如,刚刚公布的社融数据为5282亿元,低于11220亿元预期;而前不久,当中国上半年5.5%的GDP数据公布之后,有舆论同样大肆宣扬“不及预期”,如此等等。
请问:这个“不及预期”到底是不及谁的预期?
这个所谓的“预期数据”从何而来?7月19日,《中国日报》发出同样的疑问,在中国二季度增长6.3%,上半年同比增长5.5%的数据发布后,他们了解到,原来所谓的“不及预期”是基于路透社做的一组经济学家的调查,在这项调查里,外国经济学家对中国二季度GDP增长率的预测为7.3%。于是,包括路透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在内的多家外媒,均以此为据,称中国“增长缓慢”或“不如预期”。
问题是, A股市场上,一些中小投资者每每被吓得赶快抛售股票。这当然反映了股市的稚嫩,但这不是投资者的错。我们要强化预期管理,但有关部门似乎尚未探索出预期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比如:是否可以建立一个良性的预期数据调查和权威发布体系?如何面对社会公众讲话、如何引导经济舆论?股市对社融数据做出剧烈反应是不是应该有人出面解释和引导?
这些基础工作的缺失,会不会使股市变成国家金融安全的软肋?毕竟2亿股民、6亿基民背后是无数个中产家庭,他们对经济的信心关乎投资和消费。
怎么办?第一,坚决防止股市变成恶意势力做空中国的突破口,不能那些对中国股市的攻击简单视为“观点”。第二,要活跃资本市场,要提振投资者信心,必须首先解决中国金融“不缺资金但缺资本”的根本问题,扭转中国金融期限结构。
有些人认为,股市“赌场”问题没解决,上市公司质量没解决,管理思路没解决,如何会有好的股市?这些说法都对,但这属于基本问题,而根本问题是:如果任由“不缺资金但缺资本”问题不断发酵而行情疲弱,股市之于经济必然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这些基本问题就算有好转,也不足以抵御“微词放大”的效果。
不是说基本问题不重要,当下“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必须从金融和股市的根本问题着手。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