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蕉岭高温未退,烈日依然炙烤着大地。8月13日中午,一群戴草帽的人叩开了钟运玉的家门。钟运玉今年50多岁,她家曾是蕉岭县广福镇洪才村的贫困户,但在村“两委”和对口帮扶单位梅州市纪委的帮助下成功脱贫。然而,钟运玉体弱多病,还需抚养一个智力残疾的儿子,因此被列为脱贫不稳定户监测对象。
近日,广东省帮扶机制推陈出新,由原来的脱贫攻坚驻村扶村机制转为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已然奔赴南粤的田间地头。敲开钟运玉家门的一群人,正是由广州地铁集团、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广州大学人员组成的驻梅州蕉岭县广福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返贫监测只是工作队任务的一个环节。自7月9日以来,工作队一直奔走在广福镇10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对全镇11个行政村(社区)展开地毯式的调研。寻村情、找问题、谋对策、制规划,他们希望,三年后这个边远小镇能焕然一新。
到岗解决大难题
“你们来了,我就放心了。”8月13日中午,钟明雄再次见到工作队员,依然十分热情和激动。钟明雄是广福镇桃花源山庄负责人,在山庄种有1万多株鹰嘴桃,今年恰好迎来大丰收,7月份产量达到了20万斤,但因为丰产导致市场饱和,数万斤鹰嘴桃面临滞销。
正当钟明雄一筹莫展时,工作队来到了镇里。7月底,在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通过消费帮扶、开拓新的电商渠道等方式,原本面临滞销的6万斤鹰嘴桃运向了广州的市场。
工作队7月9日入驻以来,一直奔走在广福镇各村(社区),积极了解村情、镇情,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来自广州地铁集团的裴敬中是工作队队长,在他看来,驻镇帮扶工作队来了,就是要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我们团队的人员构成非常多元化。”裴敬中队长介绍,与之前的驻村扶贫不同,驻镇帮扶工作队人员除了有政府、企业、高校的人员,还专门配备了农村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三支一扶志愿者等,目的就是要从更高层面、更大力度、更广范围开展帮扶,推动实现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
队员廖宇明是广州地铁集团运营总部三中心APM部主任工程师,在他看来,作为工作队的一员,驻镇帮扶工作也要采用扎实的调查研究方法。
调研回来,把草帽摘下,并不预示着一天工作的结束。工作队暂住在广福镇的一家民宿,休息室也是办公室,随着一次又一次地进村入户,在他们每个人的办公桌上,调研报告、工作日志堆放得越来越厚。
为产业把脉
“一年能产多少斤,能卖出去多少?”
“20万斤,三分之一靠自身销售渠道,三分之一靠游客现摘,剩下三分之一难以解决。”
在与钟明雄交谈中,裴敬中深感不安,在他看来,钟明雄是镇上比较有想法的农业经济合作社带头人,产业规模不小,产品质量也还过得去,但也依然面临着滞销的困境。
“帮忙销了几万斤鹰嘴桃,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裴敬中坦言,此前帮助钟明雄销往广州的鹰嘴桃,更多的是动用了广州地铁集团为主的资源,这种模式只能解燃眉之急,难以复制。裴敬中表示,根据多次的调研,目前桃花源山庄的鹰嘴桃需要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自己的品牌,而具体做法,还需要仔细研究和规划。
进驻一个月来,来自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农村和社会发展科技处队员张林心里也有了大概的谋划:广福镇已有了特色产业基础,同时也有发展提升的潜力,结合山林地集约的进展和县镇规划,产业提升促进前景可期。
“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裴敬中认为,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要有产业做支撑,没有产业,其他也只是一纸空谈。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工作队悉数掌握了整个广福镇的产业种类、分布、收益等情况。工作队认为,广福现有的食用菌、鹰嘴桃、雷笋、西山灵芝、黄金百香果、木腊、脆皮金桔等生态农业作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处在小规模种植阶段,没有形成整体规模效应,同时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生产人员科技观念较差,这些都是制约其产业发展的因素。
广福镇的黑木耳、茶树菇产业,与梅州市南方长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带动了当地一批村民脱贫、致富,称得上广福镇底子较为厚实的龙头产业,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自身的困境。
“如何扩大规模,如何标准化生产,如何提高抗风险能力,如何增强产品的附加值?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裴敬中告诉记者,农产品企业大多数是靠天吃饭。在2020年,受天气和疫情影响,广福镇的食用菌产业的生产和销售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钟明雄的桃花源山庄除了种植鹰嘴桃,还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已经能初步吸引梅州周边的市民前往游览。如今,钟明雄在山庄养殖了几十头梅花鹿。
不搞“一锤子买卖”
总人口1.5万人的广福镇,常住人口还不到9000人。“没有大的富民产业,收入提不上去,就留不住年轻人。”裴敬中告诉记者,如何挖掘出适合广福镇发展的富民产业,是调研的重点,但一切还要从长计议。
在实际调研中,工作队队员们反复提到一个词:长远发展。裴敬中仔仔细细地算了一笔账,在他看来,第一批驻镇帮扶工作队的时间是三年,但乡村振兴工作却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裴敬中表示,工作队调研中,应该要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认真分析研究这个地区、这个村到底适宜发展什么,要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地区发展实际的规划。要避免一拍脑门就是一个规划、一个产业的做法。
“要看到十年之后,找到突破口和切入点,紧紧围绕五大振兴和九大攻坚开展工作。”广福镇党委书记陈国政表示,一个多月来,工作队不但对易返贫人群进行了仔细的摸查,提出切实的解决思路,还积极谋划镇子未来发展。如广州科技局进一步加强广州、梅州等多地科技资源的联动,为广福镇等帮扶地提供本土化的科技支撑,助力解决广福镇食用菌等产业的科技需求问题。
立足当下,谋划未来,为了全镇的发展,来自各单位的队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队员廖宇明长期以来聚焦于技术问题。他认为,广福镇的农产品生产存在两个问题:首先,规模化程度不高;其次,产品良莠不齐,生产及验收等无统一标准。广州地铁集团可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当地产品标准化。
林培鹏来自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由广州市科协技术协会委派成为了驻镇帮扶工作队的一员。在他看来,接下来应积极引导科技资源和服务向广福镇集聚、扩散,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项目来提升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
队员廖争荣是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工办主任,他指出广福镇以第一产业为主,看天吃饭,风险不小。对此,廖争荣认为,可发挥广州大学作为科研院校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推动科研立项,为当地百姓与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廖争荣十分看重文化建设。他曾带队到留守儿童多的边远农村基层支教七年,向艺术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乡村儿童传播音符,传授舞蹈,他曾将自己支教的经历改编为话剧《梦留黄沙》。除了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廖争荣也希望通过艺术将热情与正能量传递给公众。
■驻镇手记
让思想碰撞,火花迸发
倘若将乡村振兴比作一场战役,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与镇政府便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战役的胜利也许“道阻且长”,不过战友与战友偕作偕行,碰撞思想,火花或可“燎原”。
在广福镇,无论是在水田间、树林下调研,还是在办公桌前、休息室里讨论,工作队注入的新活力与广福镇基层治理的经验总能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无论是广州地铁集团牵头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还是广福镇政府,都在日思夜想如何将居民收入提高,如何使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过,同归不代表同途,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工作队与镇政府并非每一次都选择同一条道路。
每当站在“十字路口”,双方出现分歧时,工作队与镇政府会搞非正式的辩论会,双方论据充足,通过交锋式的讨论,补充新知识,习得新思路。一场讨论下来,各自斟酌,再做规划,让对策更科学、更符合本地情况,镇政府与工作队的“战友关系”也因深入的交流更为坚固。和而不同,这是好事。
较真,这是驻广福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一大特点。多个工作队队员直言,来了就要负起责任,每一个项目都要经过科学的论证才能落地,工作队不能给后来的人增加负担,更不能给当地百姓增添麻烦。工作队的较真,迎来的是镇政府的真诚。二者交汇,广福镇的乡村振兴工作才得以在推敲琢磨、辩论商讨中展开,这将使未来的对策、方案更为细致、科学。